马振华(1905-1940) 曾化名李之如、李泽民,1905年出生于河北盐山县。1922年,他在本村创办贫民小学、民众夜校,深受贫苦农民拥护。1932年10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撒播火种的特派员
1934年4月,马颊河农民运动失败,正是在那一年,马振华担任了中共津南特委特派员。
他有时扮作串书馆的笔墨商贩,出现在师生中;有时担上货郎担,走街串巷;有时扮作打短工的农民,出现在田间地头。这期间,他做了大量宣传工作,先后组织起读书会、互助会、老人会、儿童团等,并在农村、学校建起一个个党支部。
"七七"事变后,津南特委与鲁北特委合并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,马振华任组织委员。他与多位爱国志士一道创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,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冀鲁边区的抗日游击队。
这个游击队的发展规模,也在马振华的努力下,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,由四个团1000余人,发展到24个团,万余人的一个规模。其后,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。
英勇无畏的指挥员
1938年夏,基于马振华在津南地区群众中的威望,上级党组织调他到地方工作。
马振华先后担任中共盐山县委书记、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、民运部长、组织部长、津南地委书记等职,从事发动和组织群众、巩固抗日民主政权等工作。他深入田间地头,与农民一起劳动,宣传抗战形势,掀起津南地区的参军参战热潮。
1939年7月,马振华任中共津南地委书记。为了指挥抗战工作,他经常深入敌区召开各种会议。
1940年9月11日晚,马振华来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召开秘密会议,不料被叛徒告密。敌人纠集了6个据点的日伪军300余人,趁夜包围了薛庄。生死关头,马振华开枪射击,吸引敌人火力,掩护其他同志转移,最后壮烈牺牲,时年35岁。
中共津南地委和宁津县委在宁津县前桃园刘庄召开追悼大会,边区文救会编印纪念册《血仇》,记述马振华等烈士的生平事迹,并谱写歌曲《歌颂马振华》,称赞他是“边区的革命舵手,边区的抗日元勋……”
直到今天,马振华同志的事迹依然被广为传颂,他为国为民抛洒热血,不屈不挠,奋斗不息的红色精神也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。